在时间长河里,“老”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社会生活中,人会老,房子也会老,当二者重叠,又会是怎样的场景?数据显示,我国老旧住宅存量巨大,2000年以前建设的老旧居住小区近16万个,建筑面积超过40万亿平方米;老年人口基数巨大,2023年末,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9亿,且仍以每年1000万人的速度增长。“双老化”叠加在大城市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北京市科协决策咨询沙龙——“双老化”社区治理日前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召开。专家们围绕适老化改造为“双老化”社区治理“把脉开方”,重需求、重感受、重实效是专家们为其开出的一剂“良药”。
建筑师的“1.5米”之问
“1.5米”在房间里意味着什么?可以是一张双人床的宽度,也可以是一张书案的长度。而在房间的适老化改造中,它代表着一个轮椅的回转半径。一项2021年的调查数据显示,老人每天平均有22个小时在社区内活动,其中19.8个小时在家里。很多居室适老化改造的图纸上,通常都有很多直径1.5米的圆圈,它能让腿脚不便的老人坐着轮椅在家里畅行无阻。但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系系主任程晓青看来,这样的圆圈远不能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需求。她曾经深入观察过一名居家照护人员辅助老人从起床到坐上轮椅的全过程:照护人员需要站在床边扶老人坐起,面对面环抱老人站起,两人共同转圈后才能坐到轮椅上,“这样的一套动作下来,需要两人协作配合,它的空间需求是什么?流线如何设计?这些都不能只在1.5米的圆圈内考虑问题。”
图:居家适老化通用性改造平面示意图(来源:《城市居家适老化改造指导手册》)程晓青说,现行的适老化设计依据的数据大多都是静态的、二维的、单人数据,在看过了上述真实场景后,她开始带领团队收集大量助行、助浴、助残等照护场景画像,从中提取到动态、三维、多人数据。比对后发现,现行标准下,很多床周的空间不足、家具放置位置对操作会产生影响。她举例说:“我们通常在设计盥洗盆的时候,都习惯于将它放置在一个空间的中间位置,两边均分,旁边可能安装扶手。但当老人需要照护人员帮助洗手、洗头时,盥洗盆放在空间的一侧更为合理。”未来,智能装备和产品包括人型机器人等必将广泛应用于居家养老方面。程晓青说,她带领的团队研发了相关的小程序插件,为建筑设计和智能产品研发提供模型数据支持。
老年友好社区改造听谁的?
在近几年北京老旧小区改造的过程中,适老化改造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小到给楼门口砌上坡道,大到加装电梯,都能给老人在社区的出行提供便利。根据国家卫健委关于开展示范性全国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工作的通知,2021—2022年,全国创建了2000个示范性城乡老年友好型社区。到2025年,还要再创建3000个。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养老研究所研究员刘建兵说,在他参与评估这些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时候发现,一些评估指标的区分度不够,一些评价指标得分普遍不高:“社区主要道路人车分流、步行道路平整度、住宅公共部分的坡道扶手等指标失分率普遍偏高,互联网+养老服务的覆盖面也还严重不足。”
图:通州区潞河名苑小区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加装电梯适老化环境就完全等于无障碍的步行环境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专委会秘书长刘佳燕就提供了一个视觉研究思路。有关研究指出,我国老年人眼睛老化导致的视力减退者占总数的47.9%,老年人眼睛的对比敏感度、颜色辨认能力、明暗视觉能力都会有所下降。因此,在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时,就要考虑老人的视觉体验。“我们现在喜欢把小区里的塑胶跑道或者场地铺装成五颜六色的,但对于老人来说,他们并不适应这种鲜艳的颜色,他们更倾向于清淡的颜色。”刘佳燕说,老人对于颜色和标识的需求常常与设计师的想法有所出入,此时就应该以老人的需求为中心进行调整。将道路的标识设计的清晰简单,在小区里打造一些四季常绿的景观,在小区的步行道上增加一些立式灯杆,这些视觉的细节都能够让老人在小区的活动更加顺畅、更加舒心。从刘佳燕的另一项研究——小区的气候韧性调查里也能提炼出不少老人对于社区的需求。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越来越多地影响人们的生活。老人对于小区内的环境更为敏感,当遇到暴雨、大雪、大风等灾害时,小区里的积水、道路湿滑、树木倒伏等情况都会对他们的行动产生更大程度的制约,创建气候友好型社区也是双老化社区治理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为“双老化”社区注入新活力
居家养老在目前仍然是大部分老人的首选,然而从我国目前养老服务上来看,仍然存在着总量不足、结构不均衡、价格偏高等问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看好“银发经济”的广阔市场,开始探索其产业路径。一批以政府为主导、吸纳社会资本的养老服务综合体也有所发展。西城区的什刹海区域养老联合体、广外街道智慧养老综合服务平台、海淀区的石油共生大院等多重模式都在不断探索。而这其中“以餐助老”是社区改造的优先项。今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中提到扩大老年助餐服务,但近些年来,不少老年餐厅仍然面临着连年亏损的困境。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提出了“以餐助兴”的理念。他表示,老年餐厅可以成为聚人气的载体,通过老屋+老人怀旧模式,使其既解决老人就餐问题,又能成为社区的文旅平台和经济增长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老人的主动性,他们不再只是简单的被服务者,也可以成为参与者和推动者。
图:西城区广外街道父母食堂(来源:北京西城民政微信公众号)培育老龄产业市场需要多主体参与、多专业配合。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研究员(原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曲嘉瑶建议,将全年龄友好理念融入适老化改造、多种途径筹集改造资金、培育居家适老化改造市场。“上海目前已经建成并开放了6个‘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体验点’,用于展示不同场景中的产品,方便居民亲身体验适老化改造带来的益处,引导老人及子女付费改造,政府适当补贴,拉动适老化产业发展。”关于引入社会资本的可持续性问题,李佳也建议,政府可以实施负面清单,只规定养老驿站不能引入的业态,从而为市场主体松绑,激活市场活力。
每个人都会老去,每栋房子都会老化。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袁昕表示,双老社区也有年轻化更新的可能,更新不等于翻新+提高租金,复兴也不等于只注重适老+老年服务;要将社会视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要为年轻人提供发展机会,吸引年轻人回到更新后的老旧社区;支持城市创新和老年服务等的低成本空间的发展,推动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制度上的创新。
北京新闻广播 记者/郭雅婧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