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李晖北京报道
作为金融信创的兵家“必争之地”,金融机构数据库的国产化迁移正在从边缘系统向核心系统攻坚。
近年来,监管部门陆续发布《关于应用安全可控信息技术加强银行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22-2025年)》《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提高新技术应用和自主可控能力”“加大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弹性供给”等要求被明确提出,金融信创正在进入高速发展阶段。
在近期举行的2023全球数字经济大会上,国内首个全险种核心迁移至国产数据库的系统正式亮相,引发业界关注。新一代国产分布式数据库发展到了哪一阶段?是否可以媲美甚至超越传统的国外数据库?
对此,蚂蚁集团旗下分布式数据库企业Oceanbase副总裁王爽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传统数据库仍占据80%的市场,国产分布式数据库仅占20%的份额。但在今年,已经有很多金融机构开始在核心系统上开始计划分布式数据库的迁移。乐观估计,未来三到五年,上述比例可能会迎来逆转拐点。
攻坚核心系统
上述国内首个全险种核心迁移至国产数据库的系统,来自太平洋保险(以下简称“太保”)和OceanBase联合对太保P17核心系统进行探索。据记者了解,2022年12月18日凌晨,该项目第一个子系统正式上线,截至今年7月7日,这个基于OceanBase的核心系统已经安全稳定运行超过200天,也折射出国产数据库不断成熟的产品能力和市场环境。
近年来,随着金融信创浪潮汹涌,金融机构曾经清一色的IOE(即IBM、Oracle和EMC,三者分别是小型机、数据库和高端存储厂商)架构正在面临关键国产化升级。这其中,数据库作为数字底座,成为攻坚核心。
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士周傲英看来,数据库是早期最经典的金融科技,是典型的“应用驱动创新”的案例。
根据公开信息,2020年前后是大型金融机构数据库“选型”的一个关键节点。从2020年到2023年,则进入建设和交付期。据太保方面介绍,其在“选型”环节就经过了两年多的调研、测试和评估,选择了蚂蚁集团旗下OceanBase、腾讯云的TDSQL和达梦作为数据库转型技术标准,又经过两年试点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太保数智研究院首席数据库专家林春告诉记者,由于之前大部分系统使用Oracle数据库做支撑,在制定数据库的选型策略和升级方案时,第一要考虑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以及数据迁移的便捷性、完整性;第二要考虑它在金融行业的应用案例是否广泛,是否具备足够的成熟度;第三则是运维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自主营运能力和支撑能力。
在选型之后,选择从哪个系统开始进行升级迁移,也是对机构的重大考验。
以太保为例,据记者了解,P17是关联最复杂、商业数据库绑定程度最深、业务影响最多的海量数据核心系统。其为超过2000个座席提供系统服务,涵盖几乎所有子公司业务的服务入口功能,包括车险报案、车险增值服务、道路救援、寿险保单查询等,对接周边系统超过200个,是太保系统关联关系最为复杂的系统之一。
“这个系统的可用性要求是全年99.9%以上,对停机时间有着严苛控制,除了存储过程对Oracle数据库的深入使用外,配套的DS、cognos等产品对于Oracle深度依赖,总代码量近百万行、适配改造复杂度很高。本着‘应去尽去,先难后易’策略,我们选择从与Oracle绑定最深、数据体量最大、业务影响最大的核心系统开始,因为一旦成功上线,就可以起到良好的[gf]2f8f[/gf]业示范效应。从技术上看,在这一系统升级成功后,在其他系统向下兼容也更加容易。”林春告诉记者。
数据库的升级不仅出于金融安全需要,更是来自业务的实际需求。IDC咨询在此前的一项调研中发现,在近年来金融行业海量数据、高并发场景下,类似以Oracle为代表的传统数据库在扩容和成本方面体现出较为明显的劣势,这些挑战至少包括:数据容量瓶颈(装不下)、高并发支撑能力(放不了)、备份效率低(用不到)、运维工作繁重(难管理)、安全风险提高(高风险)。
林春透露,太保在国产数据库改造后,在业务成功交易率实现99.9%%、交易总平均响应时间小于1秒的基础上,数据库软硬件成本大幅降低,通过OceanBase高级压缩技术,实现“数据库瘦身”,存储成本节约80%以上,分析型数据加工处理能力提升10倍,监管报送批量场景性能提升3倍,成功实现降本增效。
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金融机构此前在国产数据库的升级换代中多选择从边缘系统着手,对核心系统的改造慎之又慎。从客观因素看,IOE三驾马车发展超过几十年,金融机构信任度较高,而国产数据库才发展十几年。但2022年以来,上述情况也在逐渐变化。
“前两年大家在谈信创的时候,一个心态是‘交差’,拿边缘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去测试,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进行核心系统的数据库国产化升级,今年以来太保、中国人寿、交通银行等机构都在往全栈分布式数据库去转变。”王爽透露。
在林春看来,平稳之外,国产数据库的修复能力非常关键。在他们的实践中,常常第一天发现BUG(问题),第二天就可以出一个修复版本,恰恰因为全自研的国产数据库内核代码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实现完全的自主可控。
群雄逐鹿等待拐点
据市场不完全统计,中国做数据库的企业大概有300家,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OceanBase、腾讯云、华为、中兴通讯、PingCAP、达梦等,形成了学院系、创业系、巨头系等阵营。目前活跃在分布式数据库上的,除了Oceanbase,还有华为GaussDB、中兴GoldenDB、腾讯TDSQL等几家头部数据库,市占率合计占到90%以上。其中,蚂蚁和中兴,都已经在自研数据库基础上成立了独立的数据库公司。
今年6月,随着华为在其全球智慧金融峰会上发布新一代分布式数据库引发关注,这一市场的竞争也进入白热化阶段。
一位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上述机构各有优势,有的强在自研能力,有的强在硬件能力。但有的企业缺乏独立的数据库厂家,对市场上的输出是靠其母公司来做的,销售不光要背数据库的指标,还要背云平台的指标,会导致重心偏弱。
金融数据库专家韩锋认为,数据库的创新改造可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架构选型评估阶段,主要是完成技术栈选型、完成资源评估。二是研发测试阶段,完成业务系统的改造及测试,也是整个阶段中耗费成本资源较多的一个阶段。三是验证并行阶段,在完成业务系统改造后,对新平台的功能、稳定性、可用性等进行验证。四是上线支持阶段,在系统经过充分验证后,是提供迁移能力及运维保障。
这也对数据库企业的技术前瞻水平、研发能力、实施能力、保障运维能力提出了综合性要求,使得较多大型金融机构在进行数据库国产升级时普遍选择多家联合采购。公开信息显示,4月,建设银行发布的《国产数据库——小机下移竞争部分》采购结果为:腾讯云、平凯星辰(PingCAP)、中兴通讯三家公司中标,总金额为3436万元。
一位金融机构数据库专家向记者透露,这样做的另一个考量也是为了不被某一家服务商进行技术绑定。
值得注意的是,与参与者众多形成对照的是,国内的数据库生态能力仍未充分建立。前述数据库企业人士就向记者表示,数百家数据库企业中,大部分同质化问题严重,也缺乏围绕在数据库之上进行生态耕耘的应用服务商。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国产数据库的发展还在路上。
在王爽看来,国产分布式数据库还没有迎来真正的行业拐点。“这个拐点不是指某一个用户把核心系统交给你,而是至少80%到90%的用户都要交给你。目前在100多家资产超过1000亿元的城商行和农商行中,真正涉及到核心系统改造的不到10%,这说明他们还没有完全信赖国内数据库。但这个趋势是明确的,我相信未来每年至少有30%以上的用户都会把核心系统往国内数据库上升级,直到最后出现二八比例重置的时代。”王爽表示。
(编辑:曹驰校对:颜京宁)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