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新春走基层丨与风同行海作伴——跟拍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的一天

2025-05-06 10:05:19 3

  在海上修风车是一种什么体验?

  在福建莆田平海湾,有一群平均年龄28岁的青年

  他们的工作,是穿行于茫茫大海

  登上一座座百米高的风机

  为它们一一排除故障

  这是福建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一角。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春节前夕

  我们走近这群海上风电运维工程师

  与他们同吃同行、同出海、同劳动

  体验万家灯火背后的艰辛与不易

  记者爬上海上风电平台基座。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出生于1993年的黄志明

  是土生土长的平海青年

  这片海陪伴了他的成长

  也给了他返乡的理由

  2015年

  平海湾海上风电场启动建设

  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的黄志明返乡担任施工员

  并成为中闽海电的一名检修员

  “可以说,这些风机是我‘看着长大’的”

  黄志明对此颇感欣慰

  黄志明(右)和郑桂雄在风机机舱内开展故障处理。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风机发电要“看天吃饭”

  出海同样如此

  冬天

  海面风高浪急,航行不便

  一旦天气允许

  检修人员就要争分夺秒出海巡检

  受海水盐雾影响

  海上风机故障并不少见

  出海前

  黄志明要和同事背上几十斤重的装备

  爬上数十米高的风机进行检修

  运维人员正在爬上风机。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检修工作繁琐而枯燥

  进入塔筒内的维修人员

  如同啄木鸟

  一点点寻找这棵参天大树的毛病

  冬天,寒风凛冽,湿冷异常

  夏天,塔筒闷热,气温达到五六十度

  黄志明和同事一干就是一天

  累了睡集装箱

  饿了迎着海风吃盒饭

  偶尔遇到棘手的工作

  就在海上通宵达旦

  工程师们在海上风电塔基上吃着从岸上带来的午餐。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海上的日子虽然苦

  但工程师们说

  “集装箱窗户一打开就是海景房”

  “身边是海鸥作伴,脚下是鱼儿成群”

  ……

  他们总是擅长苦中作乐

  郑桂雄(左)和张宗昌在机舱内讨论风机故障处理方法。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近年来

  我国海上风电事业飞速发展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市场

  风电事业的发展

  让这一代平海青年

  告别风吹日晒、耕海牧渔的生活

  他们不必再背井离乡

  在家门口就能与这些大风车

  共同成长、共享机遇

  在福建莆田平海湾海上风电场,落日缓缓入海。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站上最高点,听海风呼啸

  最快乐的一瞬间是什么?

  他们说

  是故障排除后

  风车重新转起来的那个时刻

  是吹着晚风

  看落日缓缓入海的那幅画卷

  是拍下船尾的“蓝眼泪”

  发给家人的那张照片

  更是眺望岸边

  万家灯火徐徐亮起的那份年味

  策划:邰晓安

  记者:林善传、吴剑锋、周义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