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资讯>>行业动态

国标为算力中心建设提供宏观指引,全过程风险管控成为关键举措

2024-09-09 10:42:57 17

数字经济时代,算力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随着GB/T 43331《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技术和分级要求》从6月1日正式实施,我国算力中心产业迎来了全新的篇章。该标准从绿色节能、可用性、安全性、服务能力、算力算效和低碳六大维度,为我国算力中心建设提供了宏观指引,不仅标志着算力产业迈向了更加规范化、高效化的道路,也预示着一个更加绿色、智能、安全的算力新时代的到来。

一、标准为算力产业六大维度指明方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蓬勃兴起,算力需求与日俱增,我国算力产业总体呈现出持续良好发展态势,但在设计和建设方面仍存在水平参差不齐、能效低下、安全性不足等问题,亟需建立多维度综合评测的标准体系。本标准针对数据中心、智算中心、超算中心以及边缘数据中心重点领域制定标准规范,覆盖算力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和评估等全生命周期,全方位助力算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1. “绿色节能”是我国算力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

该标准对算力中心的绿色节能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技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同时,还规定了算力中心的能源利用效率(PUE)和水资源利用效率(WUE)等指标的评估方法,为算力中心的能效评估提供了量化指标。

2. “可用性”直接关系到算力中心中数据的安全和业务的连续性。

该标准要求算力中心具备高度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和故障,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业务的正常运行。此外,将设备冗余度纳入供电系统、温控系统、设备和环境监控系统等领域中,引导算力中心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3. “服务能力”是算力中心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保障。

该标准在关键基础设施运营保障能力、运维管理能力、网络运营能力、服务品质提供能力四大领域提出了要求,为客户端、服务端、监管端发展带来积极作用,将有效协助用户根据特定的业务需求,精准选择符合其要求的算力中心。

4. “算力算效”是评价算力中心IT层面性能的重要指标。

该指标综合反映了算力中心单位功耗输出算力的能力。通过对服务器算力和功率的综合计算,可量化评估算力中心的性能,缓解算力供需存在的失衡问题,为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5. “低碳”是算力中心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趋势。

该标准在低碳方面,重点围绕能源和碳利用效率、低碳节能技术与方案、低碳战略与管理及低碳应用创新四个维度进行规范。标准在低碳方面的要求制定,将促进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利用,助力数字基础设施“降碳”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我国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

6. “安全性”是算力中心稳定运行的重要保障。

该标准规定了算力中心应具备的安全防护措施,包括物理安全、人员安全、设备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等方面,引导算力中心进一步构建有效的安全体系,从而推动整个算力中心行业的安全发展。

二、政策引领推动算力中心高质量发展

算力是集信息计算力、网络运载力、数据存储力于一体的新型生产力,主要通过算力基础设施向社会提供服务。据《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3)》披露,我国算力总规模已跃升至全球第二,达到了230E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次数)。这一成就不仅是我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有力证明,也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注入了强劲动力。最新统计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规划的具有超万张GPU集群的智算中心已达十余个。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算力发展,作出一系列工作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强调,打通数字基础设施大动脉。而数字基础设施又分为算力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住建部、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加快推进城区 5G 网络连续覆盖,全面开展家庭千兆接入和企业万兆接入升级改造。工信部等六部门出台《算力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指出,推进重点节点与区域有序建设算力设施,逐步合理提升智能算力占比,加强算力中心网络高传输性能,推动算力在元宇宙、数字孪生等新业态扩展应用。

三、算力中心建设仍有诸多挑战

算力中心的建设同样伴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随着数据量的爆炸式增长和应用场景的多元化,确保数据安全、防范网络攻击、维护业务连续性成为摆在算力中心建设的紧迫课题。

1. 满足监管要求的难度增大:

随着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日益完善,监管要求呈现出数量增多、要求细化的趋势,给算力中心的合规性带来了巨大压力。在应对监管要求时,可能存在梳理不全面、落实不彻底的问题,导致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出现不合规现象。

2. 项目管理割裂与协调困难:

算力中心的全过程管理涉及多个阶段(立项、评审、实施、验收、运营等),目前存在各阶段管理脱节、衔接不畅的问题。例如,前期重要成果(如数据标准、安全需求)在后期实施中未能得到有效执行,后期工作支撑要素(如验收标准)在前期缺乏规划。这种管理上的割裂导致资源浪费、进度延误和质量隐患。

3. 质量控制不足与技术监督缺失:

算力中心在数据、安全、应用集成等方面存在质量控制漏洞,缺乏规范的软件测试、智能化测试等手段,导致项目质量无法得到有效验证。此外,对数据、应用、资产、安全、密码等关键对象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不足,缺乏数据治理的基本要素,影响数据质量和价值,增加了数据安全风险。

4. 项目投资与预算管理问题:

信息化项目预算编制的专业度要求高,尤其是在软件预算和架构、开发成熟度、需求颗粒度关联性较强的领域,单位在投资决策阶段可能面临精细化程度不足、投资估算不准确的问题。同时,项目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投资超支、预算调整频繁的情况,对项目的成本控制构成挑战。

5. 合同管理不规范:

信息化项目的合同管理涉及多个参与方,责任划分不清、合同条款不严谨可能导致推诿扯皮现象,影响项目进度和质量。缺乏对合同系统全面、规范的管理,可能导致合同风险增加,损害各方权益。

6. 过程文档管理混乱:

项目过程文档是项目管理的重要依据,但当前可能存在文档缺失、不规范、更新滞后等问题,导致项目信息传递不畅、决策依据不足,影响项目监控和问题追溯。

7. 数据资源管理薄弱:

尽管对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和应用有一定重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数据共享协调难、数据质量不高、安全保障措施不足等问题。数据资源目录的构建、数据资产分类及标准化工作尚不完善,制约了数据资源的有效利用。

8. 网络安全形势严峻:

面对日益严格的网络安全监管要求,在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应对策略不足、执行力度不够等问题。在满足分保、等保、关保、密评等要求方面可能存在困难。

四、全过程风险管控保障算力中心建设成效

道普信息风险管控专家表示,可以借助专业的第三方风险管控服务,需要从建立项目规范体系、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加强数据管理、推动应用一体化建设等多方面着手,以确保项目合规、高效、高质量地完成,并有效实现整合共享。

1. 建立项目规范体系:

制定涵盖管理规范、业务规范、监管规范在内的算力中心规范体系,明确各方责任、工作范围、工作流程,理清项目监管要求,以避免推卸扯皮和项目建设不合规。

2. 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

推行“1+2+N”的管理模式,即由一家企业承担项目全过程管理,涵盖立项、采购、建设、验收等阶段,确保项目规范、投资、合同、计划、人员和文档等基础保障对象得到有效管控,同时注重应用、数据、密码、资产、安全等效果提升对象的管理。

3. 加强数据管理:

在算力中心建设前期建立数据标准、数据质量要求、数据共享交换方案,并在项目各阶段严格把控,确保数据规范性及价值,提升数据质量、共享性及安全性,支持数据分析利用。

4. 推动应用一体化建设:

在算力中心建设前期理清应用一体化的建设需求及条件,严格把关立项方案,加大评审力度,确保项目采购、实施、验收等阶段遵循应用一体化原则,消除“信息孤岛”,推动跨部门、跨行业的业务融合与系统整合。

随着GB/T 43331标准的深入实施和国家政策的持续推动,我国算力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将进一步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布局,促进算力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算力产业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共创算力产业的美好未来。

相关标签:

发表评论:

评论记录:

未查询到任何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