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基民们又开始陷入迷茫之中,只是这次的对象由“股”转“债”。
特别是上周一央行发布的一则公告,宣布近期要开展“国债借入”,更是引发债基投资者的重重疑问。
“国债借入”释放的是什么信号?债券基金还能投资吗?手里的债基究竟怎么办?
背景回顾
7月1日下午,人民银行发布公开市场业务公告[2024]第2号,公告宣布:为维护债券市场稳健运行,在对当前市场形势审慎观察、评估基础上,人民银行决定于近期面向部分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国债借入操作。
事实上,年初以来,在基本面数据和政策空窗期的背景下,债券市场上演了一波上涨行情。根据Wind显示,10年国债利率于6月末行至2.21%历史新低,债市各期限收益率曲线整体下行,债券价格中枢有所抬升,债市的火热也逐渐被市场所感知。
而此次消息一出,引发了债券市场的强烈反应。公告公布后,国债期货调整显著。
何为“国债借入”?
“国债借入”指的是央行从一级交易商处借入国债,后续可能适时将这些国债在公开市场卖出。央行借入国债操作并不直接意味着会立即执行卖出操作,后续是否进行卖出操作以及卖出的具体时机和数量,将取决于央行对市场实际状况的评估与货币政策的总体安排。
央行在进行国债借入操作时,通常是与公开市场业务的一级交易商进行交易。一级交易商是指由央行选定的、具备一定资质的金融机构,它们在国债市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负责与央行进行国债的买卖、回购等交易。
此次,据7月5日央行确认的信息表明,央行已与几家主要金融机构签订了债券借入协议,目前已签协议的金融机构可供出借的中长期国债有数千亿元,将采用无固定期限、信用方式借入国债,且将视债券市场运行情况,持续借入并卖出国债。
在这一过程中,央行可以快速获得国债持仓,进而在二级市场上出售,压低国债市场价格。在10年期国债收益率降至历史低点之际,卖出国债有利于稳定长债利率,防范利率风险。
事实上,这一决策并非无迹可寻。自今年4月以来,央行也已多次公开提示长债过热的风险。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一季度、第二季度例会中均明确提及“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会议特别强调,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今年4月,央行有关部门负责人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提示,“长期国债收益率总体会运行在与长期经济增长预期相匹配的合理区间内。”
——5月上旬,央行在《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通过专栏予以回应,从宏观和微观等角度分析了长期国债收益率问题,意在引导长期国债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
——6月19日,人民银行行长在2024陆家嘴论坛表示:中央银行需要从宏观审慎角度观察、评估金融市场的状况,及时校正和阻断金融市场风险的累积,当前特别是要关注一些非银主体大量持有中长期债券的期限错配和利率风险,保持正常向上倾斜的收益率曲线,保持市场对投资的正向激励作用。
因此,此次借入国债应视为央行主动调节长期收益率下行风险的举措,旨在引导债市收益率回归合理区间。
债基投资有何影响?
那这一举措,究竟对我们的债基投资有什么影响呢?其实,债券市场在经历短暂调整后,后续已有所修复。
当然,对债基而言,这个位置或许短期仍有颠簸,但长期来看,债券在整体资产中的配置逻辑仍然没有变化。
从历史数据来看,无论是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还是中长期纯债型基金指数,近五年均能录得正收益,长期收益表现相对稳定。
数据来源:Wind,2019.1.1-2024.7.5;最大回撤=Min{(Xi-Xj)/Xj)*100};Xi、Xj为用户所选区间内所有的复权股价,i>j,即Xi对应的交易日期必须在Xj的后面;指数过往表现不预示其未来
债券基金作为资产配置的“压舱石”,在我们的组合配置中有望发挥“稳定器”的作用。而这一作用,需要我们用“时间”和“耐心”去体会。
(文章来源:银华基金)
(责任编辑:138)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