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中心的项目管理,与民用建筑的项目管理,管理思路基本相同,但相对于民用建筑来说,建筑,结构相对简单,装修的标准相对民用建筑较简单,对于大型的土建总包相对容易,而机电系统,涉及高低压配电、制冷系统,安防系统,网络系统,消防系统等,系统专业性强,可靠性要求高,且投资成本巨大,系统出现故障损失巨大。
一、工程项目前期准备
现场工作开始有很多的前期的手续,如能耗指标、入区协议,摘地,土地证,立项批复,能评,环评,用地规证,消防备案,施工图审查,总包、监理合同签订等等,当然按照正常流程进场施工前还需要施工许可证,但是大多项目,施工许可证未办理完成,就已进场施工,未批先建的情况,就涉及到当地的住建部门(质检,安监,消防等)是不是介入监管的问题。
施工许可证办理:土地证,用地规证,工程规证,施工图(施工图审查合格证,审图报告),施工合同(营业执照,资质,安全生产许可证,人员),监理合同(营业执照,资质,人员),建设资金到位的证明,质检,安监备案资料,农民工预储金等一堆资料,各地也有各地不一样的要求,都需要去当地住建进行沟通。
在项目开始之前,主要涉及到施工图的出图,审图,招标前的合约规划,招标过程中的界面划分,这些都影响到项目实施阶段的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所以对于项目整体来说,至关重要。
1、地勘报告和施工图
地勘报告是进场要做的第一个工作,地勘的成果是结构施工图设计的基础和依据,采用什么样的地基处理形式和基础形式,地勘资料至关重要,笔者曾遇到过一个案例,西北地区某城市,由于在项目开始前,未了解当地的地质条件,项目地下地基的预算,按照CFG桩基进行预算,到地勘初勘完成,发现地下为四级湿陷性黄土,需要做灰土挤密桩,整个园区地下地基处理成本6000万上下,导致整个项目土建预算不足,不得不推倒重来,重新汇报、审批项目的预算。
所以在项目初期,需要与当地国土资源部门沟通,与当地有经验的设计单位沟通,通过政府去了解项目周边的地质情况,对地基处理形式有个初步判断,避免在后续暴雷。
施工图是是进行工程施工、编制施工图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也是进行技术管理的重要技术文件。施工图的深度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施工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所以在施工图设计阶段,需要技术团队,现场管理团队对施工图进行严格的审核,把关,然而,由于项目的工期原因,很多项目留给施工图设计的时间非常有限,加之目前市场上做数据中心的设计单位项目多,工期紧,所以施工图的质量就很难保证,甚至出一版深度达到初步设计深度要求的图纸,称之为招标图就开展招标工作,且未通过第三方的强审,就导致后面在施工阶段出现大量的错漏碰缺,导致大量,大额的变更、洽商出现,不利于现场的质量控制,也不利于成本控制。
2.合约规划
合约规划是指项目目标成本确定后,对项目全生命周期内所发生的所有合同大类、金额进行预估,是实现成本控制的基础。合约规划也可以理解为以预估合同的方式对目标成本的分级,将目标成本控制科目上的金额分解为具体的合同。简而言之,就是划分标段,有利于成本的控制和项目的执行。
如何划分标段?标段多,招标采购工作量大,但有利于业主方的成本控制,对各标段的把控力度会强一些。但同时也增加了现场管理和协调的难度,交叉界面多,协调工作量大。
目前数据中心建设中,多采用土建总承包、机电总承包平行发包的承包模式,机电的大型设备甲供,由机电总包进行安装或采用甲供设备带安装的模式,消防、智能化,变配电等专业工程由业主直接指定施工方或将专业工程放在土建或机电工程里。
理解:对于涉及金额较大,技术要求高的设备和标段,如冷水机组,间接蒸发冷却机组,精密空调、变压器,柴油发电机组,高、低压柜,蓄电池,高压直流、UPS等由业主方直接进行采购,有助于成本控制,有利于业主方进行设备的生产、进场等的过程管理;与政府关系强相关的,利于后期验收和施工的标段,如电力,消防等可以单独拿出来。
其他标段,如装修,BA,配电柜、机柜、加湿器,阀门等标段及设备,限定供货品牌,由施工方进行采购供货,在过程中做好设备的生产过程的跟踪,做好设备进场的验收工作,避免出现质量、工期风险。
再提一下设备的厂验,很多时候,我们的设备厂验就是走个过场,出个差,玩一圈,但是厂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很多项目就因为设备经过了厂验,到现场后出现与技术要求不符合的情况,出现供货方与业主方扯皮的现场。首先,厂验必须有一个具体的方案,我们要关注什么,必须有一个完整的文档,比如,厂家的生产能力,工厂的规模,工程售后的支持情况,测试方案及关注点,等等,厂验回来,需要形成一个完整的厂验报告,发现的问题记录,后续的整改方案等等,以防设备到场后,出现质量和技术问题,影响整个项目的工期及成本控制。
3、界面划分
招标界面是项目执行的依据文件,每个参加方的工作内容及与其他分包商的衔接都必须体现在界面划分里,个人见解,界面划分一定要在对施工图比较熟悉的情况下编制,细致详尽,特别注意各界面衔接的部位,比如说低压柜甲供,下一级的配线箱乙供,就容易出现低压柜和配电箱之间的桥架、电缆等漏项的问题,再比如,设备甲供,设备的接闪器漏项,此类问题不胜枚举,所以在界面划分阶段,一定要细致,一遍又一遍的核对,发挥集体智慧,将界面划分做完善,避免后续因为界面问题扯皮,增加变更洽商的量,不利于现场的协调管理,也不利于造价控制。另外,由于招标的周期一般都比较短,造价人员编制清单过程中,扒量的人员一般专业经验不足,清单在编制过程中,难免出现漏项,漏量等问题,而投标单位因为时间原因,对清单没有进行相应的核算,中标后,就会出现很多在界面中包含,清单中缺项的问题,而合同为图纸,规范包干合同,在现场执行起来,就非常难,一方面,给洽商,违反合同原则,不给洽商,施工单位不愿意干,此类问题,是困扰现场管理人员工作的一个难题,此类问题的解决,首先我们的造价人员要充分负责,对清单进行审核,不求尽善尽美,但求没有大的缺项,漏项;在这,投标人员,应在投标阶段,对清单量,比如电缆,设备数量等设计金额较大的清单量,进行认真核实,若由漏项,应该在答疑阶段提出。现场阶段发现此类问题,只能先认可清单缺项的事情,先把事情推进下去,在后期结算阶段,施工单位进行索赔。
对于此类问题,大家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欢迎提出,进行讨论。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