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内容,公众号:智慧方案文库,了解更多内容。
1.1.1.1 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
IDC动环设施运维管理人员 参与IDC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测试,并在规划、设计、建造、安装和调试阶段将后期的运维需求进行充分考虑,避免交付后不满足维护需求的情况,同时为后期做好运维工作打下基础。IDC动环运维人员 提前介入规划设计,将运维的具体需求、维护便捷性需求、运维风险等方面对规划和设计方案进行优化和改进。
IDC动环运维人员 参与设备技术规范书的评审,掌握各种产品的性能、规格等关键参数,并就设备结构、维护便捷性需求、设备维保等在采购前提出明确要求,使设备选型更能满足后期运维的要求。IDC动环运维人员 关注IDC动环设施的建设工作,协助发现隐蔽工程的安装工艺和施工质量问题。
1.1.数据中心设备运维管理
1.1.1.1 设备管理
设备分类
1、电源设备主要包括:交流高低压变配电设备、高低压发电机组、变压器、配电设备、UPS、开关电源、蓄电池、防雷接地系统和电缆等 用于IT系统的供电设备。
2、空调设备包括:高低压冷水机组、风冷型精密空调、水冷型精密空调、新型空调末端(热管背板、列间空调、水冷冷门等)及其它空气调节设备等。
3、监控设备包括:监控主机、监控交换机、智能采集设备以及相关的传感器、摄像头及其他环境监控设备。
设备标准化命名:IDC动环设施设备在监控系统中 按照全网统一标准进行命名,具体要求参照《中国移动通信电源路由组织规范-系统命名原则》。
设备配置管理:IDC动环维护部门 当根据动环设施的结构、安全要求、性能要求、业务需求等制定各类参数配置标准,制定的标准 有明确的规范依据或计算依据。并 根据需要,及时修改不合理的配置标准。制定的配置标准 做好存档,对于可从设备或系统导出的配置参数 做好备份和存档,以便在需要时快速恢复配置。
设备性能管理:IDC运行维护部门是设备性能管理的责任部门, 通过实时监控系统、运行分析系统、定期维护检测、定期综合分析等工具和手段,掌握设备的性能状况,并结合容量管理、告警和故障管理等手段提出设备大修、更新需求。
备品备件管理:IDC运行维护部门 当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模式配备备件。对于自有备品备件库, 当做好出入和使用登记;对于维保单位和厂家的备品备件配备情况, 当定期进行检查,并将检查记录存档,作为设备和服务采购的后评估依据之一。
1.1.1.2 设备入网管理
在IDC动环设施正式入网运行前,IDC运行维护部门须对设备的技术性能进行验证测试。验证测试的标准和依据包括:相关行业标准、设备招标的技术规范书、厂家投标 答及设备采购配置清单。
所有入网设备必须经过选型招标,各项性能满足维护规程规定的标准要求,设备服役年限 满足维护规程相关规定。
对于在本省内尚未使用的新设备,建设部门发起验收流程后,网络维护主管部门根据技术标准,参与对入网设备相关功能、性能及设备的符合性,进行现场验证测试和满载试验,现场不具备测试条件的, 安排人员到厂家进行满载测试,性能验证合格后方可投入试运行。
新设备带载试运行时间不少于3个月,对空调类设备,试运行期 不少于一个空调季。 若因设备自身原因发生不良后果,试用方 立即终止或暂停试用,待查明问题原因且改进后方重新开始试用。在试运行期内,新设备不得为主用网络提供服务。维护主管部门根据工程验收结果及试用期运行情况评估新设备是否满足正式入网条件。新设备必须经省级网络维护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正式入网使用。
IDC运维管理部门 严格审核测试方案,并经审核后方可进行。验证 尽可能覆盖所有关键子系统和设备 具备的功能和关键的操作程序,确保满足设计要求,尽可能对故障情景及极限情况进行模拟检验。测试验证中发现设计或者建设阶段的问题, 该在报告中充分体现;可以改造的部分, 要求建设单位进行改造;不能改造或暂时不需改造部分, 作为风险点在运维过程中予以特别的重视,并制定相关预案。
验收测试内容包含但不局限于如下内容:设备及整个系统配置及结构布局检验;核对质保期;关键性能指标验证;一般性能指标验证;满载试验;节能指标验证。
主要动力设备入网后的质保期(保修期自终验稳定运行后)按下表执行, 写入产品采购合同。产品满足关键部件年故障率或性能指标。
目录
1 项目概述
1.1 项目名称
1.2 建设单位
1.3 设计依据
1.3.1 项目申报相关文件
1.3.2 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1.3.3 地理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1.3.4 技术参考依据
1.4 项目背景
1.5 建设目标与任务
1.5.1 建设意义和目标
1.5.2 建设任务
1.6 建设规模及周期
1.6.1 建设规模
1.6.2 建设周期
1.7 重点和难点分析
1.7.1 重点分析
1.7.2 难点分析
1.8 主要结论与建议
1.8.1 结论
1.8.2 建议
2 建设单位概况
2.1 建设单位简介
2.2 建设单位职责
3 现状及需求分析
3.1 必要性分析
3.2 现状描述与分析
3.2.1 地图相关项目现状
3.2.2 地图数据资源现状
3.2.3 相关业务现状
3.2.4 业务需求分析
3.2.5 各委办局所需的平台服务
3.3 功能需求分析
3.3.1 业务信息整合
3.3.2 数据共享服务
3.3.3 数字底图服务
3.3.4 空间处理工具
3.3.5 地理位置信息编辑
3.3.6 批量定位
3.4 数据需求分析
3.4.1 数据标准需求
3.4.2 数据采集与收集需求
3.4.3 数据整合需求
3.4.4 数据建库需求
3.4.5 数据现势性需求
3.5 性能需求分析
3.5.1 综合性能
3.5.2 基础硬件
3.5.3 基础软件
3.5.4 应用系统
3.5.5 数据质量
3.6 信息系统安全需求分析
3.6.1 安全计算环境
3.6.2 安全区域边界
3.6.3 安全通信网络
3.6.4 信息安全运维小组
3.7 关联单位需求分析
3.8 接口需求分析
3.8.1 地图基础功能服务接口
3.8.2 数据访问服务接口
3.8.3 平台对接服务接口
3.8.4 与数字深圳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共享交换接口
3.9 项目边界及约束条件分析
3.9.1 数据建设边界
3.9.2 系统边界
3.10 运行管理需求分析
3.10.1 数据运维
3.10.2 接口运维
4 总体设计
4.1 主要建设内容及范围
4.1.1 完善运行支撑环境
4.1.2 建立龙华二三维时空数据标准规范体系
4.1.3 建设实景三维数据
4.1.4 构建二三维一体化的时空地图数据库
4.1.5 建设龙华时空信息服务云平台
4.1.6 形成统一的实景三维服务平台
4.1.7 实现二三维数据可视化展示
4.2 设计思路及原则
4.2.1 设计原则
4.2.2 设计思路
4.3 关键技术和创新点
4.3.1 关键技术
4.3.2 创新点及优势
4.4 总体设计方案
4.4.1 总体逻辑架构与系统划分
4.4.2 总体业务流程
4.4.3 总体技术路线
4.4.4 关键技术选型
4.4.5 平台功能和性能指标设计
5 实景三维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方案
5.1 基础设施支撑环境建设完善
5.1.1 硬件配置
5.1.2 软件配置
5.2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5.2.1 标准建设的目标与意义
5.2.2 标准建设的原则
5.2.3 标准建设的技术路线
5.2.4 标准建设的内容
5.3 实景三维数据建设
5.3.1 航飞数据采集
5.3.2 内业数据处理
5.3.3 单体化处理
5.4 时空大数据建设
5.4.1 时空大数据概述
5.4.2 基础地理空间数据
5.4.3 公共专题数据
5.4.4 业务专题数据
5.4.5 物联网数据
5.4.6 互联网地图数据
5.4.7 元数据
5.4.8 数据采集融合系统
5.4.9 数据管理系统
5.4.10 数据更新
5.5 实景三维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建设
5.5.1 服务资源池
5.5.2 资源管理系统
5.5.3 基础功能组件
5.5.4 时空云门户
5.5.5 平台引擎
5.5.6 运维管理系统
5.6 三维综合展示系统
5.6.1 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5.6.2 应用场景设计
5.6.3 技术架构
5.6.4 平台的对接设计
5.6.5 功能设计
5.7 实景三维展示移动端
5.7.1 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5.7.2 建设内容
5.7.3 应用场景设计
5.7.4 技术架构
5.7.5 平台的对接设计
5.7.6 实景三维展示移动端功能设计
5.7.7 建设清单
5.7.8 建设预算
5.8 应用服务层建设
5.9 市区数据共享交换设计
5.9.1 建设目标
5.9.2 建设方案基本原则
5.9.3 数据共享部署架构
5.9.4 市中心与区中心的数据共享
5.9.5 功能设计
5.10 关联系统对接设计
5.10.1 建设目标
5.10.2 技术架构
5.10.3 对接模式设计
5.10.4 服务接口类型设计
5.10.5 同步外部系统对接设计
5.10.6 支撑应用系统对接服务设计
5.11 龙华政务网、公安网和视频专网三网平台安装部署
5.12 面向公众服务地图解决方案
6 运行维护方案
6.1 运行维护目标
6.2 运行维护对象
6.3 运行维护要求
6.3.1 质保服务要求
6.3.2 日常运维服务要求
7 项目建设与管理
7.1 项目启动
7.2 组织机构建设
7.2.1 领导和管理机构
7.2.2 专家顾问组
7.2.3 项目实施机构
7.2.4 项目监理机构
7.3 管理机制
7.3.1 部门协调机制
7.3.2 共享机制
7.3.3 平台管理制度
7.4 相关管理制度
7.4.1 汇报制度
7.4.2 质量管理体系
7.5 平台服务与运营模式
7.5.1 直接应用模式
7.5.2 个性化定制使用模式
7.5.3 个性化云功能分区模式
7.5.4 运营模式
8 人员配置与培训推广
8.1 人员配置计划
8.1.1 组织结构图
8.1.2 项目实施成员表
8.2 人员培训方案
8.2.1 项目推荐与概念培训
8.2.2 项目管理培训
8.2.3 系统使用人员的技术培训
8.2.4 数据管理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
8.2.5 系统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
8.2.6 培训计划
8.3 实施推广技术
9 项目实施进度
9.1 概述
9.2 项目进度计划
10 信息安全系统工程设计
10.1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定级
10.1.1 遵循相关标准
10.1.2 安全等级划分
10.1.3 安全等级保护设计技术要求
10.2 安全保护相关指标要求
10.2.1 应用安全
10.2.2 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10.2.3 安全等级保护二级响应
10.3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分析
10.3.1 信息系统的常见威胁
10.3.2 信息系统威胁识别
10.4 信息系统安全技术方案
10.5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方案
10.5.1 网络安全
10.5.2 系统安全
10.5.3 数据安全
10.5.4 信息安全
10.5.5 信息网络安全事件与事件响应
11 总概算及分项概算
11.1 概算编制依据及说明
11.1.1 设计概算的编制原则
11.1.2 设计概算的编制依据
11.1.3 项目概算取费说明
11.2 项目建设总体概算
11.3 项目建设分项概算
11.3.1 商品化平台软件概算
11.3.2 实景三维时空大数据云平台开发和数据融合概算
11.3.3 实景三维采集和三维综合展示概算
11.3.4 技术管理规范编制概算
11.4 资金筹措及使用计划
11.4.1 资金筹措方式
11.4.2 资金使用计划
12 项目效益与风险分析
12.1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12.1.1 经济效益分析
12.1.2 社会效益分析
12.2 风险分析与对策
12.2.1 技术风险分析
12.2.2 政策风险分析
12.2.3 经济环境风险分析
12.2.4 自然灾害风险分析
13 附件:整合数据图层内容
13.1 矢量图层
13.2 其它基础数据图层
在网络分区的规划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集中式数据中心网络参考架构,此架构以网络分区为基础,将各功能区依照其功能定位并结合网络安全等因素进行整体规划。此规划充分体现出内网与外网隔离、与广域网互联、与第三方互联、灾备功能区、应用系统区、外联区等各类功能区域。
xxx数据中心局域网支持高速转发,以满足不断增长的集中部署的业务系统、虚拟化部署等对高速网络的需求:
l 核心区建议具备支持10G、40G、100G高速转发能力,以支持大规模业务数据转发需求;
l 业务区域汇聚层具备支持1G、10G、40G、100G高速转发能力,以支持业务数据转发;
l 业务区域接入层具备支持1G、10G高速转发能力,以支持业务接入。
支持大容量MAC地址表以支持虚拟化环境并具备高速收敛性能:
l 具备明显优于传统STP的二层收敛能力;
l 具有先进特性的三层路由收敛能力;
xxx网络架构图如下:
局域网功能说明:集中式数据中心局域网设计需要支持xxx所有业务系统对网络的要求,同时支持网络管理、外联接入、测试、托管,支持网络功能扩展和云计算对网络的需求,支持数据级灾备与应用级灾备所分配的区域网络需求。
局域网设计要点:
· 网络分区:xxx局域网依剧安全等保要求进行网络分区规划,并具备高的扩展性。在规划时,应考虑应用数据流向,面向应用的网络分区, 以减少跨区访问,规划安全以满足测试与容灾演练对此区域的安全与应用需求。
· 性能提升:在局域网的设计时,应兼顾网络架构的可用性、扩展性、设备与链路参数比例,保证各网络设备独立的转发能力、处理能力、容错能力。
· 支持虚拟化云计算环境:网络规划应支持端到端的虚拟化技术,提供云计算环境下云管理对网络的管理与动态调度,结合VPC、VDC、VSS等虚拟化技术用于提高网络性能优化收敛,使用TRILL、OTV、LISP等技术以提高二层网络扩展性,并支持虚拟机漂移与弹性部署。
需要研究的关键技术:
· 端到端虚拟化技术:云计算与虚拟化环境要求网络实现服务器与服务器之间及服务器与客户端之间的端到端虚拟化,以支持虚拟机网络二层隔离、网络特性部署、网络安全延伸等特性,提高整个虚拟化的扩展性与可用性;
· 提高网络性能优化收敛技术:大规模虚拟机部署环境要求网络支持虚拟机之间的高速通信,以及互联链路的优化使用。先进的二层高速通信与收敛技术可以提升数据吞吐及带宽使用率以及二层的收敛速度,从而提升二层整体性能;
· 支持虚拟机漂移与弹性部署的二层网络扩展技术,即跨广域网及跨数据中心的二层网络扩展技术,以支持虚拟机的远程漂移与资源的弹性部署。
数据中心网络交换体系主要是以交换机为主的结构设计,包括二层、三层设计,交换机与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负载均衡、服务器及它们设备间的连接方式及交换网络功能等设计。交换体系设计原则应结合网络分区与客户应用及云计算虚拟化而进行高可用、高性能、高扩展性交换体系设计:
l 交换体系架构:一个高效的、面向应用的交换体系架构是局域网络核心内容,其主要是基于客户具体的网络需求,制定针对性的网络交换架构,例如交换核心还是路由核心等最关键内容;
l 二层设计:解决传统二层网络环路与云环境下二层扩展等技术;
l 三层设计:解决三层网关与路由等问题;
l 设备互联设计:规划设计网络设备之间的互联;
l 设备命名规划:规划设备命名;
l 网络管理规划:进行带内带外管理规划;
l 存储与备份网络规划:规划SAN与NAS在IP网络层面的接口。
集中式数据中心数据中心核心区有两种设计可以选择,模式一为核心层与汇聚层之间三层互联,核心层设备之间不互联,实现ECMP(等值多路径)负载分担;模式二为核心层与汇聚层之间三层互联,核心层设备之间互联,可实现ECMP(等值多路径)负载分担。如下表所示。
为支持云计算与虚拟化,数据中心网络需要进行对应的规划设计,网络对云计算的支持主要体现在传统网络虚拟化、大二层架构、跨域二层网络、网络资源虚拟化管理等方面:
l 传统网络虚拟化:传统网络虚拟化主要体现在VLAN、VPN等方面,其为新一代虚拟化最初表现形式;
l 大二层架构:为支持计算领域虚拟化网络虚拟进行大二层的规划,结合VPC、VDC、VSS、Fabricpath等技术来扩展二层网络架构;
l 跨域二层网络:为支持跨数据中心等跨域虚拟化资源动态调度,网络需要支持跨域的二层网络, 可以通过OTV、LISP等技术实现;
l 网络资源虚拟化管理:通过先进的网络管理工具与流程实现与云计算管理的无缝集成,实现自上而下的统一的网络资源虚拟化管理以及资源的动态调度与网络配置。
在设备兼容性、功能性支持的前提下,集中式数据中心局域网可以通过不同的虚拟化技术,灵活的实现数据中心内设备和链路的组合,同时支持数据中心间资源的调动。
网络虚拟化需要考虑扩展能力、虚拟化感知和性能提升三个维度的因素。
l 扩展能力:二层扩展,数据中心内设备及链路的多虚一(无环),TRILL;数据中心间多虚一、DWDM、裸光纤,MPLS,EoIP(EVI/OTV);
l 性能提升:高密10G接入,40G/100G骨干;
l 虚拟化感知:应考虑交换机EVB(802.1qbg/h),虚机精细化策略控制,虚机启停自动关联,虚机迁移自动感知。负载均衡可以随动变更(F5 PlugIn),防火墙也可以随动变更。
资料来源网络,目的是交流学习,如有侵权问题,请联系删除,查看公众号:智慧方案文库,喜欢文章可以评论转发点赞。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