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像唱歌,该高调的时候就得高调,这题我会,让我来!
首先,可不是所有数据中心都在贵州哦,但贵州的确是建数据中心的绝佳选择。要回答数据中心为什么要建在贵州,我们可以先解释一下数据中心是什么,有什么用,如何运作?也许答案就自己跳出来了呢。
数据中心是互联网的特殊设备,基于网络实现传递、加速、展示、计算和存储数据。我们平时在家看电影就是一个很典型应用到数据中心的场景。当我们在视频平台点击一部电影的时候,很显然这部片子并不会本地保存在我们的手机上,影片资源其实就是存放在数据中心里,通过点击下达指令,然后从数据中心调取出来进行传输。所以,有时候遇到播放视频时缓存加载的卡顿,就是网络传输环节发生的延时问题所造成的。
这样看来,数据中心似乎应该建在靠近互联网发展活跃的地方,也就是中国东部地区。而实际上,根据工信部的统计,截止到中国“十四五”开局之前确实如此。中国约60%的数据中心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
数据中心是全年无休在工作的,何况数据中心和普通的电脑不同,发热量十分巨大,为了保证数据中心稳定运行,数据中心需要配置强大的散热系统,而散热系统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散热不好,机器出故障会导致整个系统瘫痪,因此散热问题是极其必要的。具体分析一下数据中心运作的成本,便会大吃一惊。
图源:期刊《智能建筑电气技术》收录的文献《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成本模型架构及关键指标敏感性分析》有数据显示,一个运营不错的数据中心大约60%的成本用于电费,电费里面大约40%是花在冷却设备上。看到这个数据,你是不是也猴吃辣椒,直了眼儿?
看到这里,再考虑到大数据时代数据中心的高负荷运转,你说数据中心该建在哪里呢?答案很明了:哪凉快哪待着去!
要凉快,那肯定是水里凉快嘛~你可别说,还真有数据中心是建在水里的!微软就这么做了,在水下部署数据中心,既因为海岸线离用户更近,可以降低延迟(传输距离每100公里可就会增加大约1毫秒延时)。同时,也如海洋技术专家大卫· 休谟(David Hume)对微软水下数据中心进行分析时指出,常年低温的海水,相当于给数据中心加上了天然冷却装置,极大简化了数据中心的散热设计,而海水温度波动小(每年仅约5.5℃),也对数据中心稳定有很大意义。据了解,中国也有城市在规划建设水下数据中心,出发点也不外乎上述优势。
而除了水里,散热好、电价低、温度相对恒定也就成为数据中心选址的“黄金标准”。再考虑到我国东西部地价差异较大,在西部建设数据中心的优势就很明显了。
中国南方数据中心的核心区所在地,贵州贵安就能够满足数据中心的散热需求,耗电成本低。贵安海拔高、气温低且气候温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在18.3℃至19.6℃,夏季平均气温仅21.7℃,可谓“清凉”。同时水资源充沛,蒸发冷却式冷水机组能够代替空调系统,帮助降低电能消耗。当地地势总体也较为平缓,地质结构稳定,发生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的风险低,且周围无辐射源,可满足数据中心安全和灾备要求。包括苹果在内的许多服务商都将数据中心选址于此地。
除了贵州贵安,中国大型数据中心的选址还有乌兰察布、中卫、克拉玛依等西部城市。根据气象数据统计,贵安、乌兰察布、中卫、克拉玛依常年的气温分别为15℃、5℃~7℃、9℃、8.1℃,更有利于降低数据中心的散热能耗。中国的“数据中心五城”除了贵安、乌兰察布、中卫、克拉玛依,还有山西的阳泉。阳泉的优势和克拉玛依有点像,煤炭等物质资源丰富,火电成本更低。
看到这你可能会疑惑,数据中心建的起,难道会用不起吗?那你就太小看数据中心的耗电量了。据赛迪《中国“新基建”发展研究报告》,到2025年,全球数据中心将占全球能耗的最大份额,高达33%。你就说这东西耗不耗电吧?
图源:赛迪而由于中国约60%的数据中心分布在东部沿海城市,则需要“西电东送”工程长距离输电为数据中心补充电力供应。中国2021年5月则提出了“东数西算”工程,推动算力网络国家枢纽建设,引导东部数据向西部进行存储和计算。
上文提及的贵安、乌兰察布、中卫、克拉玛依所在的省份也是中国“东数西算”八大数据中心节点中的四个,和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东部枢纽一起组成中国大数据主脉络。
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促进东西部协同联动。
到“十四五”结束之后,预计我国东部数据中心占比将从60%下降到50%。东部的占比下降了,你说数据中心建在了哪里?
数据中心,追求的是又快又好,传输要快,性能要好,功耗要低。成年人不做选择,想要all in,就要芯片跟得上!作为芯片设计自动化EDA和IP的全球领先提供商,新思科技过去35年一直致力于协助芯片开发者实现最佳PPA(性能、功耗和面积),推动芯片技术创新,让数据中心,乃至数字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又快又好”,让数字世界的体验更加顺滑。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