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已经一年了,但这可能只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序幕。战争的一方是世界第二军事强国俄罗斯,另一方是北约全力支持下的乌克兰,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这和以前发生的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不一样,那时作战双方是不对等的。但俄乌战争发展却并没有维持高科技的特征,而逐渐变成一场消耗战,和一战,二战很类似。其发展过程,则更像二战。
二战并不是在1939年9月1日突然爆发的,其起端可以说是1931年的9.18事变,日本侵吞了中国满洲,打破了世界力量的平衡。以后经历了西班牙内战,日苏边境战争,德意的一系列蚕食领土的战争或行动,经过约十年发展最后发展到了世界大战。德日通过突然性,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优势,但不久战争就进入了消耗战,双方在比拼资源,战略战术,外交。而双方的军工生产和武器发展对战争的结局的影响巨大,在此比较一下二战中轴心国和同盟国在这方面的差异,并同时介绍一下二战中出现的几种决定性的新科技。通过这个比较,可以对正在形成中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科技和工业发展有个预测!
德国在二战过程中发明了最多的新科技,新战法。闪电战的决定因素,是坦克,飞机和无线通讯设施,德国在处于战败国地位时也没有放松在军事科技方面的发展,这些甚至在希特勒没上台前就在进行中了。希特勒政权的出现,给与这些科技更大的政治和财政支持,使得它们发展得更快了。
但胜利使得希特勒和德国人更醉心于新科技,到了战局不利的时候,更把希望寄托在魔法般的新科技上了。德国在发展新科技上投入了太多的资源,虽然它确实发展出了些革命性的新东西,如巡航和弹道导弹,精确制导炸弹,喷气式飞机,甚至隐形飞机(美国B1轰炸机的概念是德国人发明的),但并未对战争进程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人战后做了估算,如果德国人把在V-2火箭(弹道导弹)一项上的投资,用在制造通用飞机上,就可以多生产出25000架飞机,那可能改变战争的结局。更不要说德国人很多失败的,或虽然成功但没啥用的项目,耗费了更多珍贵的资源,最后导致德国在最需要的基本武器方面比盟国严重缺乏,是其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就是在常规武器的发展上,德国人也走上了追求先进,精致,并多样化的道路。苏联的坦克80%都是单一品种,T34中型坦克,而德国的坦克就五花八门,有重坦虎,中坦豹0, IV型,轻坦III型,斐迪南坦克攻击车,自行火炮......。虎式坦克相当先进,战绩也不错,可以以一当十,但生产相当复杂,德国一共也就生产了500多辆,而苏联的T34生产了两万多辆。美国在坦克方面也走量大于质的方向,其谢尔曼坦克也是生产了几万辆,东西两个方向,在坦克战中以钢铁洪流淹没了德国装甲部队。另外,型号少,也给生产,后勤,维修带来方便。根据二战的经验,各强国战后坦克发展,80%的坦克都是单一型号的,所谓的“主战”坦克。
美国也相信Mass Matters的道理,在军工生产上追求量。一项工艺革命为美国军工生产,特别是舰船的大量生产加力了,那就是埋弧焊接技术。在此之前,钢铁连接依赖铆接技术,就是两块钢板链接时,先打上孔,将铆钉插入烧红后,将两头锤大,把两块钢板链接起来。这个技术的缺点是,一旦一处铆钉受损,其它铆钉应力变大,会发生动一处而全盘崩溃的现象。而且铆接工艺很慢。使用埋弧焊接技术后,基本消除了铆接在受损时的缺点,而且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美国除了生产了一百多艘航母,还每年生产两千多艘所谓“自由船”用于支援全球的运输,就得益于这个新工艺。
另两项新技术使双方都得益,一项是多谐振腔磁空管。开战当初,双方的雷达技术都很拉跨,英国主要还是靠声音来预告德国飞机来袭,就是在海岸边造了很多抛物线状的墙,敌机来袭,引擎声音被这些墙聚焦起来,可以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那时的雷达发射电磁波的能力很低,雷达被做的很大很高,还很费电,非常容易被对方发现。自从装备了多谐振腔磁空管,可以以较小体积和耗电发射更多的电磁波,雷达就变小了,甚至可以装在飞机和舰船上。德国以此发明了雷达导向的高射炮和航炮,提供了防空能力;盟国装备在反潜的飞机和舰船上,加强了反潜能力。这个技术的一个民用副产品,就是以后美国人意外地以此发明了微波炉。
另一项技术就是铝合金。二战初期的飞机很多还是木结构的,如英国著名的蚊式战斗机,因为钢铁太重。但铝合金技术的发明,为飞机工业提供了一种既轻又坚固的材料,铝又是地球上含量最丰富的元素,各国都以铝为原料生产了很多军用飞机,如著名的日本的零式,就是最早的一种以铝合金为材料的成功的战机。
二战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打赢一场势均力敌的世界大战,最重要的东西还是量。武器应该注重发展成本低廉,可以大量生产,原材料丰富,并侧重于少数几种起决定性作用的产品,而不是专注于发展新武器和多样化。在军工生产上,要大力开发和采用可以大批量,低成本生产的工艺,并建立工业潜能,注重可防护性。战时苏美英的工业基地都远离战区(英国的工业基地在加拿大),而德日的基地都暴露于盟国的轰炸范围内。战争就看谁能耗得起,坚持到最后就是胜利!
这次俄乌战争打到现在,比拼的已不是武器的先进性,而是弹药,人员的可持续性。乌克兰一周的154毫米的耗弹量就耗尽了美国正常半年的生产力,平均杀死一个敌人单兵耗费子弹十万发,打下一架飞机耗费高射炮弹2万发。那些先进昂贵的导弹,海玛斯火箭炮,弹簧刀无人机,最后都让位于榴弹炮,迫击炮,和枪弹。比如在巴赫穆特,最后打成了肉搏战,城市都成了瓦砾,坦克无从进入,空军轰炸和一般火箭炮准确度很差,无法在双方犬牙交错的地区使用,精确制导海玛斯太昂贵,根本用不起。最有效的作战方法,就是前线士兵传出方位,呼唤远处的榴弹炮攻击对方,然后再步兵突击攻击。在一方炮击时,另一方会攻击此方的炮群,因此对应的会有炮战,因此炮兵成了主战兵种。
榴弹炮的主要口径,北约是154毫米,俄国是152毫米和122毫米,俄国也有203毫米的大口径炮,威力很大,据说在这次战争中效果不错。中国有篇文章就建议重新装备203毫米炮。这次战争中的无人机,最有效的地方就是作为炮群定位和矫正之用。俄国据说将大量旧的航弹改成了炮弹,还有可能从朝鲜等国进口了榴弹炮,在炮弹的供应上占有明显优势。乌克兰的问题是炮来源比较杂,现在占主流的154毫米炮弹供应成了问题。接下去,乌克兰如果采取攻势,面对加强了的俄国防御阵地和占优势的炮群,只有能摧毁俄国的炮兵,才有胜利的可能。这里比的是工业!
如果再打下去,各国难免都要被卷入。深入研究俄乌战争,并参考历史经验,从而制定和实施有利的军工和武器发展道路,是在未来的世界大战中得以生存,并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