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事件”产生的争议,需要回到事件本身来解决
网络是一个既无处不在又无法具体感知的存在,无人不在网中,无人知在网中。
它可以是由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设备构成现实的节点,再通过一个个应用软件、平台连接成的线条,所编织成的一张大网。也可以是存在脑海之中由局部式、片面化对外部事物接触所形成的主观认知想象。
作为一个微若不计的节点,社会个体仅通过自身能力在网络所获取的信息是有局限的。所以需要依托权威的媒体机构、专业的内容平台、亲身历经的当事人等众多的内容提供者,来共同完成对真相的拼图。
网络上每天可以产出大量的资讯、文章和新闻,这些都是对于内容的提供,而真正需要的信息则隐藏在这浩若渺海的之中,可以说有效的信息太少,而低质冗余的信息太多。
不论是纸媒时代,还是当下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对等、信息不充分的问题一直存在。
一个事件要完整的呈现在人们面前,能够让人清晰、清楚的认知,且让人信服,一定是事件本身便不存在疑点,即是信息的足够透明。另外,便是关于事件的内容提供者,在进行报道时可以详尽、客观地呈现每一个环节和细节,这便是内容来源的权威性。权威不是自封,而是经由每一个个体亲身感受所认可的。
这几年,针对网络,最常提的便是“后真相时代”,意思是,人们不再将事件的客观真实放在首位,而是以情感、情绪为主导。在网络上一个个“小作文”的产生,也可称为“后真相”。极致的情感渲染,让人愤懑的事情描述,刻意的标签制造,所引起的情绪共鸣和社会舆论,使得事件的真相不被关注,好与坏不再有一个公平公正的基准,只要引起公愤,便可谓取得了胜利。
而这归根结底,仍还是信息的不充分和信息的不对等。事件在发生之初,肯定有许多不清楚和未揭露的地方,这就需要去挖掘去追踪,以让真相浮出水面。
但是,客观的信息不充分成了主观的信息不充分,便让不清楚的地方成了疑点,阴谋论便由此而成,当逻辑自洽、剖析完善,且满足了人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阴谋论调,出现在人们面前时,肯定会引起众多拥趸。
而信息的不对等在于,社会个体对于事件的了解,需要经过第三方内容提供者,进而才能获取到有用的信息,而第三方内容提供者的权威性不够,则让人对于其所给出的事件报道,信疑参半。
疑问可以单由事件产生,但信任却是由一个个事件所积攒而来。阴谋论可以是利用信息不充分,人为的利用矛盾、情绪、流量所编织而成。而信息的透明则可让其不攻自破。
让事实来说话,让真相来说话,需要真正的信息透明和信息权威。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