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写过三篇关于网络盘的文章,网络盘的现状大家都清楚,要么某盘突然关闭服务器退出市场,要么下载上传速度特别慢,会员资费又很贵。不仅如此,创建私有网盘更重要的是备份传输方便。就我而言,家里有两台电脑,一台主要保存拍摄的产品图片以及一些视频素材,另一台则是作为P图设计剪辑的生产力工具。如果让你把其中一台电脑上的数据传输到另一台电脑你想到的方法是什么?U盘还是搭建局域网?其实都不方便,因为我不能长时间的让两台电脑同时工作运转,毕竟电脑功耗不低,长时间工作电费还是挺感人的。我想到的比较好的解决方法就是搭建私有网盘(NAS)了,NAS本身就是一台小电脑,只是NAS只保留了网络存储这个功能,功耗低,运行稳定。
目前NAS的搭建主要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就是当个垃圾佬,用洋垃圾攒一台主机再装个NAS系统来用,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价格低廉性能够强,缺点就是操作繁琐并且不稳定。第二种方法则是直接买一台NAS主机了,包含了洋垃圾攒的所有优点,除此之外NAS主机功耗低稳定性也好,缺点就是价格太贵。不过最近我找到了一款价格便宜的NAS,就是海康威视H99。
先开一下箱,看一下外观吧。海康威视H99 BOX的外包装设计的比较有高级感,“H99 BOX”都是采用的大号字体,下面是H99的渲染图。
包装盒背部是H99接口的介绍以及产品的制造商等信息。
侧面则是产品的型号以及序列号。
包装盒顶部有海康威视logo。
下面就是海康威视H99的所有配件了,包含H99主体、适配器、网线、说明书。
H99附赠的网线是超五类网线,应该是能满足购买H99人群的需求了。
附赠的适配器是一个18W适配器,H99供电功率确实只有18W,非常的省电。
下面看一下海康威视H99的外观,H99整体呈一个斜梯形,正面也是不规则的形状加上不规则的条纹看上去还是很别致大方的,正面左下角的HIKVISION标志做的特别的显眼,右下角有一个电源指示灯。
海康威视H99的背部共有三个接口和一个按键,最左边的是一个RJ45接口,往右依次为DC供电接口、USB3.0接口,最右边是电源按键。
从侧面来看,侧面的塑料经过磨砂处理,摸起来还是挺不错的,也不容易留下指纹。
海康威视H99的背部除了有四个防滑胶贴之外右侧还有一排散热孔,海康威视H99采用的散热方式为被动散热。
海康威视H99是一个半开放式的NAS,不知道看上去肯定会以为是硬盘拓展坞。顶部为硬盘接口,支持3.5\2.5两种尺寸的硬盘。
硬盘我选择的是东芝的入门款P300 1TB,因为我的储存需求不是特别特别大,所以就没有选择更大的硬盘。硬盘底下的标签是我防止忘记购买时间而贴上的,说不定硬盘哪天坏了就可以直接看到硬盘的购买时间。
将硬盘的供电接口和传输接口插在H99对应的插槽内即可。
下面就是安装好之后的样子了,越看越像拓展坞,哈哈哈哈。说实话,看上去还有点GEEK。
第一次使用在软件页面选择添加设备,设备连接好之后可以选择局域网扫描或扫描设备底部二维码进行连接。首次使用会执行一个系统安装的操作,系统安装完成后就可以设置这台设备的登陆密码了,下一步设置一个设备名称即可完成操作。
海康智存APP做的挺不错的,页面交互很友好,要找的功能很容易就能找到。APP端主要分了三个板块,“首页”里主要是一些软功能,有搜索框、通讯录备份、快捷文件夹等功能;“文件”里就是NAS中硬盘的文件夹目录,可以在这个界面直接打开视频、音频,上传文件;“我的”界面主要是对NAS的设置以及软件的使用设置。
像比较实用的通讯录备份在主页的明显位置,很容易找到。通讯录备份可以将手机里的通讯录备份到NAS中。跟大多数备份软件一样,也可以选择手机备份到云端或云端备份到手机。
如需在电脑端登陆NAS需要在“我的”→“设备管理”→“局域网共享”中打开对应的文件共享服务,有Samba、AFP、DLNA三种。Samba服务能让家里所有支持该功能的电脑、手机、电视等设备访问NAS中的数据。如果你使用的是Mac电脑,可以选择AFP服务,支持Mac系统自带的TimeMachine应用,能够备份整个Mac系统到NAS。DLNA服务能让家里支持DLNA的电视、音箱等设备通过局域网访问NAS。
另外还有PC端软件,但是PC端软件优化的不是很好,我也没有找到最新版的软件。电脑端软件名称叫海康私有盘,可以实现自动备份上传下载这些基础功能。
H99搭载的是千兆RJ45接口,从电脑移动文件到NAS,传输速度在90MB/s左右,基本能够跑满千兆带宽。
从NAS移动文件到电脑,传输速度在80MB/s左右,速度也挺不错的。
手机端的传输速度也能达到千兆网口的峰值,公网访问速度也比较不错,也能达到两三兆每秒的样子。
局域网的状态下手机端播放NAS中的视频毫无卡顿,进度条拉到哪里视频秒到哪里!
H99虽然价格上很是低廉,但是功能跟稳定性方面做得依旧不错。H99具备NAS的主流功能,外观小功耗低,速度也不错。缺点就是海康威视PC端软件做得还是太差劲了,再就是这种半开放式的设计我一直很担心会落灰,其他没有了
相关标签: